古籍知识
古籍印刷中用纸的门道
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,纸很快取代了竹简和帛,而广泛应于书写或古籍印刷。古人在蔡伦纸的基础上不断改革,创造了种类繁多的纸,但用于书写印刷的主要是麻纸、竹纸和皮纸。
麻纸类
麻纸是宋代以前的主要用纸,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、布头、破履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。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,纸浆粗,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也不会变脆、变色;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,又有“白麻纸”和“黄麻纸”之别。隋唐五代时期典籍多用麻纸,宋元时期已不占主要地位,明清时期麻纸的使用更稀少。后人伪造麻纸极难。
竹纸类
竹纸就是用竹子的整个茎秆,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的纸。中国造纸最初用麻料破布,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,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,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,使得纸以低成本而大量普及。竹纸产生于唐末,到了宋代开始大量使用。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大多数是麻纸,盖是因为竹纸发脆,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印刷的。
1、 毛边纸
颜色米黄,多产于福建。正面光滑,背面粗涩,韧性较差。因汲古阁毛晋喜欢用这种纸印书,常在纸的边上盖上毛字的印章,故称。乾隆以后印书除太史连纸和棉纸外,有一大部分都是用毛边纸。
2、 毛太纸
与毛边纸性能相近,但纸幅较小,略薄,有明显的直纹。同治光绪间多用此纸印书。
3、 连史纸
生产于福建连城,故名。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,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。但今天制造的大连史纸中竹子占比例很大,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。这种纸洁白匀净,正面光滑。连史纸也叫连四,还有连一、连二、连三,指的是抄纸帘子的大小。明清时期大量使用,一般内府刻本与私家刻书都用连史纸。
4、 官堆纸
比毛边纸略厚,金陵书局印书多用。
5、 玉扣纸
近似于毛边纸,但不如毛边纸柔软。建国后印毛泽东诗词就选定玉扣纸。
皮纸
也叫棉纸,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等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。产生于唐代,因为成本较高,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。皮纸坚韧、抗蛀,比麻纸更光滑。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。
1、 藏经纸
宋代名纸,呈黄褐色,质地厚硬,不透明。宋元明刻印经典多用此纸。唐代曾用以写经,故名。
2、 开化纸
产生于明中晚期,到康雍乾大为盛行,内府刻本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,道嘉庆后制作技艺逐渐失传。开化纸洁白细腻,薄而有韧性,再加上雕版精良,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是纸白墨黑。大藏书家陶湘喜欢用开化纸印书,人称“陶开花”。
3、 高丽纸
古代高丽所产之纸,坚韧如帛,用以书写,发墨可爱。我国明清时期所用高丽纸,经检测大部分是桑皮纸。
4、 太史连纸
较开化纸略黄,质地细匀,柔软有韧性。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。
5、 日本皮纸
中国也称“美浓纸”,黄色、白色均有,纸面光滑,细薄匀称,绵性较强,坚韧有力,日本印书多用之。清末黎庶昌印《古逸丛书》中有一部分即用此纸。
宣纸类
宣纸其实属于皮纸的一种,生产于安徽泾县。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的树皮,所以只有含有青檀树皮的纸才能叫做宣纸。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%青檀皮,但由于后来青檀树的减少,开始在檀皮中加入沙田稻草。宣纸是所有纸类中工序最多的,技艺最复杂的纸。宣质地柔韧、洁白平滑、细腻匀整,色泽经久不变,且不易蛀虫,便于长期保存,有“纸寿千年”之称。科学家曾用各种纸放在一起进行老化实验,结果证明宣纸的寿命最低限是1050年,无法测出上限。
1、 罗纹纸
为高档印书用纸之一。此纸颜色洁白,质地细薄柔实,有明显的横纹,看上去与丝织品的罗相仿,故名。使用的面代悠久,宋元明清甚至民国,各代皆有制造。
2、 玉版宣
色白质细而厚,吸水性强,韧性比棉纸略差,单层称“单宣”,双层称“夹贡”,清末民初印刷金石、考古、印谱、书画册等多采用之。
3、 棉连纸
白如玉,匀净细腻,绵软有韧性,摹拓碑帖等多用,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用绵连纸。